gotopgi

腦波意念革命 翻轉人機科技

2017-01-23
最早期的腦科學只能從解剖腦傷病人來研究,自從1924年德國醫生Hans Berger首次從人的頭皮記錄到人腦發出的微弱電磁波,因此開啟探究大腦奧秘的開端。
他在1929年將成果對外發表,也是人類史上首次發表的腦波記錄,命名為「腦電波圖」(EEG)。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嘗試用腦波訊號做為與機器溝通的管道,其中最成功就是Jacques Vidal的團隊,做出利用視覺刺激反應,控制游標走迷宮的腦機介面,並於1973年發表的論文中出現腦機介面一詞。
1990年代開始,腦波測量從醫學界邁向科技界,「腦波意念控制」成為各界關注的革命性人機介面應用技術。
一般人機介面驅動是依靠使用手鍵盤、遙控器等。所謂腦機介面是一種不依賴大腦周邊神經與肌肉正常之輸出通道的通訊控制系統,只單純用意念即可控制電腦或其他數位裝置,直接讀取由腦部所發出的訊號。腦機介面的基本架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1)訊號擷取:經由人體的電極點取得使用者的腦波訊號。(2)訊號處理:進行訊號特徵的萃取並轉譯成能控制輸出裝置的指令。(3)輸出控制裝置:即控制相關之裝置,如電腦螢幕上的游標移動、輪椅或機器手臂等。
大腦是由許多神經細胞組成,當大腦進行心智運作時,神經細胞會不斷放電,而眾多腦神經細胞放電的結果,讓科學家可以利用儀器偵測到微弱的電波或磁波變化,這就是腦波測量的原理。
科學家發現,這些電磁波的模式,會因為人本身的精神狀態或意念而產生變化,若能明確區分出人本身不同精神狀態或意念所對應的電磁波模式,就可以用腦直接控制外部的裝置。因此用意念來控制電腦機器不再是天方夜譚,但要如何偵測腦波訊號,如何從複雜大量訊號中,提取有用的資訊,進而判讀人的意念並轉化為機器指令,這是腦機介面領域最有挑戰性且最熱門議題。
醫學、生物科技、電機資訊快速發展,加上生醫訊號分析技術日漸成熟,大腦訊號的研究已廣泛應用於各科學領域,且逐漸朝以人為中心思考的人性化科技。早期主要用於研究如何透過腦波協助癱瘓病患、肢體障礙或行動不便的病人,以操控電腦或機械手臂以改善其生活品質,例如腦波電話、腦波拼字機、醫療復健器材。
現在新的腦機介面讓腦控指令更多更快,也加入肌電、眼動等生理訊號,讓判讀更加準確,如新型腦控義肢等。且隨著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偵測技術的成熟,及無線通訊設備微小化成功,使其應用逐漸從醫學研究轉到消費市場,如運動訓練、教育學習、遊戲與設備操控等領域。
許多科學團隊和新創公司致力將腦機介面大眾化,除腦控虛擬實境遊戲,也讓所有人能打造自己專屬的腦機介面,因此腦波遙控載具將成為下一波人機互動的創新應用趨勢。
但是腦機介面在實作上存在兩大問題:第一,實際取得的訊號產生混雜如眨眼等肌肉電訊號和周圍電磁波;第二,複雜的大腦活動不是靠單一特徵就能預測。我國企業若能早日投入腦機介面相關的研究與開發,如臨床應用的意念型輔具,將有助於未來神經診斷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
 
STPI簡介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成立於1974年,長期以來專責於我國科技研究發展所需資料之蒐集、建置、分析、處理與服務等事務。近年來在既有之資訊資源基礎上,強化趨勢研析、關鍵議題發掘、專利情報分析、創新創業推動等能量,並協助政府擘劃我國科技發展之願景與策略,以朝向專業之科技政策研究智庫邁進。
 
趨勢研析與前瞻團隊
本團隊以系統性方法進行技術發展趨勢觀測與深入研析,提供我國產官學研動態情報資訊藉以掌握趨勢脈動;並建立具證據基礎之需求導向前瞻研究能量,協助各部會進行我國科技發展方向規劃。
 
腦機介面應用研發
近期:以非侵入式為主,側重在遊戲應用
中期:整合AR/VR之應用,達到更佳體驗與協助工作訓練
長期:包含以腦波取代身份驗證,各式之醫療治療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