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pgi

人工智慧/AI浪潮來襲 軟硬融合拚突圍

2017-07-31
AI辨識醫學影像系統是以大量眼底影像及醫生註記辨識之資料庫為基礎,由法人團隊與醫...
AI辨識醫學影像系統是以大量眼底影像及醫生註記辨識之資料庫為基礎,由法人團隊與醫療院所合作發展出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將台灣的「行動化_智慧化」視力檢查創新服務及系統,推進到全球華人市場。
 
「人工智慧」是近來最熱門的詞彙,在許多人的認知上,彷彿只要有了人工智慧,生活就能變更便利、有效率。但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就更加反映出人工智慧與各行各業都有關,也代表著相當龐大的商機,更是產業能否掌握數位經濟趨勢的核心關鍵。
 
不論是既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或是新創企業的突破創新,人工智慧都會是極為重要的發展關鍵,也帶來不少挑戰與衝擊。
目前看到人工智慧所帶來的變化,已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在投資理財上,證實運用人工智慧能夠創造更好的績效並降低營運成本,工作做得比人還要好;或是亞馬遜(Amazon)在採用倉儲機器人之後,可使原來需要1,500名員工的倉庫,現在大幅減少為不到10名的員工進行管理。
國內有科技大廠在內部客服中試行人工智慧系統,成效相當不錯,甚至讓使用者不太能分辨出應答者是真人還是機器;這也顯示出在改變產業營運模式的同時,人工智慧產生的最直接影響之一,就在於與人相關工作就業。
因此,如果能夠有效運用人工智慧,就能成為產業提升競爭力的方式;反之,落後於競爭者,負面衝擊就會更高,也是台灣產業在面對人工智慧發展時必要的體認。
在探討台灣如何發展人工智慧時,可先從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特性來看。以就業人數和GDP占比較高的服務業,雖然附加價值率較高,並可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但台灣較缺乏國際型的服務業,出口較少、進口較多;在人工智慧的影響下,未來不見得能夠提供更多的在地就業,甚至還可能減少。
因此台灣的服務業必須盡快從應用面著手,導入人工智慧等創新的科技工具,並藉此促進台灣發展更好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幫助提升各項服務業與國際競爭。
相對於出口較多的製造業,雖然是台灣產業的強項,但就發展應用人工智慧時,需要取得大量、全球性的資料,台灣製造業優勢是台商工廠遍布全世界,結合人工智慧讓台灣的製造業能夠加值、提升競爭力;例如從生產過程中擷取的各種資料,分析問題所在或可改善的地方,達到提升良率、優化製程、縮短生產週期等效果。
過去談到製造業要提高附加價值,就會想到微笑曲線的二端,也就是「研發」和「品牌」。但像是蘋果、Alphabet、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Facebook等全球市值前十大的企業,卻不僅以提供軟體或硬體產品為定位,而是強調「以使用者為核心的服務生態系」,整合各種技術、系統、利益關係人及供應體系等概念;換句話說,就是要「軟硬融合」。
「軟硬融合」指的並非傳統上軟體與硬體的連結,而是要結合產業知識的「軟實力」及各種軟硬體技術的「硬實力」。人工智慧在這軟硬融合當中,就扮演關鍵的靈魂角色,並且不是將二者相加(+),而是當成乘法(×)因子,驅動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融合、互相影響;如果有一方面做不好,就可能會拉低另一方的優勢。
換言之,人工智慧是以「乘法」方式與各種產業及技術結合,才能發揮乘法綜效、產生質變。因此台灣必須以優勢產業的知識能量和ICT等技術,讓人工智慧融合在各種應用服務的系統中;例如:智慧交通、智慧製造、智慧零售等,或是以台灣優異的半導體和晶片技術,開發針對不同產業所使用的人工智慧晶片,都有益於產業運用人工智慧,並且掌握趨勢與商機。
此外,由於各個產業領域對於人工智慧的需求和方向不同,除培植領導廠商、帶動示範應用外,更需長期投入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包括加強產、學、及法人間的合作,或是對於國內較缺乏的演算法、平台等技術能力,也可透過國際網路鏈結、補足缺口,並且鼓勵產業參與投入、建構完善的生態系。政府也要注意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倫理等議題,並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基礎,才能真正讓人工智慧成為提升產業經濟的要角。(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
圖表/經濟日報提供
圖表/經濟日報提供